科研成果
成果情况:
“十一五”以来,获各级成果奖励55项,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,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8项,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;发表科技论文650篇;获得授权专利104件;获国家肥料产品登记证5个。
1.“南方红壤区旱地的肥力演变、调控技术及产品应用”:200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项目以红壤区不同母质发育、不同利用类型旱地为对象,形成了适合红壤区旱地的高效利用模式,首次系统研究了旱地的肥力和作物产量演变规律,创造性地提出了不同母质发育旱地必须实行分类管理的新思路,构建了红壤区旱地改土培肥与生产力提升的综合调控技术体系。项目研制开发了8种不同配方的旱地作物专用复合肥、4种多功能调理型复合肥、4种红壤旱地调理剂,新建或改、扩建生产线10条,实现新增利润8000多万元;形成了7套高效种植模式,可使作物增产10%以上;相关技术推广应用4666万亩,新增产值52.7亿元。
针对广东旱地土壤广泛存在的障碍因子,研究了包括旱坡地、园地等各类型耕地土壤的肥力和作物产量演变规律,研制了甘蔗、柑橘、桉树等旱地作物专用复混肥,形成作物高效种植模式,构建旱地改土培肥与生产力提升的调控技术体系;建设复混肥生产线,累计生产作物专用肥20万吨,推广应用1000万亩左右,作物增产10%以上,创造社会效益2.8亿元。
2. “南方低产水稻土改良与地力提升关键技术”: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以反酸田等南方典型低产水稻土为研究对象,以破解低产障碍为目标,研究阐明了反酸田资源状况及养分特征,建立了反酸田酸性消减改良技术规程;研创了用于反酸田改良的生物有机肥、酸性土壤改良剂等新型产品,应用3年后土壤pH从4.0提高至4.5;集成了耐酸品种、强化灌排、酸性改良剂和生物有机肥应用等技术,形成了反酸田改良与地力提升技术模式4套,水稻增产96-112kg/亩,实现了规模化应用。